毋庸置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当前最热门的议题,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单是科技或产业环境,而是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氛围之下,如何使台湾司法,也能运用AI科技,进而打造更优质的司法环境,应该是值得民众关心的议题。然而,长久以来,民众对司法的印象,大概难与「科技」连结;人工智慧给普罗大众的印象,更是高科技,其如何融入司法环境,可能更不容易想像。或许,我们可以试图了解现况,展望未来。
法庭科技?法庭人工智慧?
2015年,司法院积极推动「科技法庭」,希望运用科技,使司法更加「公开、透明、聚焦,有效提升审理效能」(司法院,司法周刊第1737期)。可是,现实上,科技法庭的政策,就是:卷证数位化、搭配备有电脑投影设备的法庭;此非责难,而是当时司法院的科技观念,与人民的想像恐怕存有相当落差。毕竟,在司法院大张旗鼓推动科技法庭时,电脑已经进入台湾社会生活,不值得大张旗鼓地当成政绩。
更可惜的是,在司法高层鼓吹科技法庭政策时,笔者却多次听闻基层司法人员,甚至是科技法庭种子书记官抱怨,卷证数位化造成工作庞大压力,加以法院的电脑硬体老旧、系统更新缓慢,甚至时有发生不支援某影音格式的窘况,却不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实处(如法院电脑设备的除旧布新),担忧高层并非真正重视法庭的科技应用,亦未体察法院的实际需求。以电脑系统为例,微软Windows 10于2015年推出,但2019年仍有地方院检书记官使用2009年推出的windows 7;诚然,近期逐步全面更新为Windows 10,惟效率难谓无改善空间。
面对人工智慧的时代,AI科技的影响,恐非卷证数位化,或搭配有电脑投影设备的法庭那般单纯,其可能对现在的法庭活动,乃至于制度规范,都将改写。譬如,2019年9月,媒体曾大幅报导,新竹清华大学开发AI预测系统,能够准确预估法院判断亲权行使的结果,将可以有效降低滥诉。平心而论,在21世纪的今日,要使人工智慧成为法官,恐怕是不切实际,过度科幻的想法;但是,个案上,人工智慧辅助法官判决,可能并非空想,一旦AI科技纯熟、制度配套设计得宜,就可能成真。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民众尚无明显感觉,但在有见识的朝野法曹的努力下,AI科技确实已经开始改变司法环境。
应先知悉人工智慧能做什么
目前,人工智慧擅长处理巨量资料(大数据);惟「资料」非仅限于知识倾向的内容,更包含影像、声音的讯息。换言之,涉及巨量资料分析,或视听语言判断的工作或活动,都具有人工智慧支援人类,甚至取代人类的可能。譬如,近期受各界瞩目的自驾车,其所仰赖的资料分析(交通资讯)及视听功能(即时路况)技术,恰为人工智慧的强项;假以时日,相关技术均成熟,或许动力交通工具的司机职业,就如同昔时马伕一般,走入历史。
然而,当前的人工智慧,欠缺类似人类的五感与情绪,也不能理解人类社会事物的抽象意义,所以需要情感与感官经验,或掌握事物意义的工作或活动,人工智慧无法胜任。司法审判工作,需要处理大量资料;另一方面,也必须体现人类世界的情理、公平正义。是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人工智慧与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应该能处于合作关系,
由近年人工智慧的发展趋势,让我们可以乐观相信,有朝一日,司法实务应该能够广泛地运用人工智慧。理由是,具有「机器学习」的AI科技日益成熟,此等人工智慧可以收集、储存、处理巨量资料,并对于这些资料进行推论分析,甚至提出人类难以为之的判断或建议;如此一来,若将其运用在法庭活动,应该可以节省司法工作者的劳力、时间耗费,同时也能便利一般民众理解法律规范,拉进人民与司法的距离。
接续:人工智慧法律思辨:台湾人工智慧的司法应用(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