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佐(本會秘書長、夏普公司國際總部法務長);廖偉翔(本會兼任研究員、鴻海公司法務主管)

三、台灣企業的新機會

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政策與法規變革,企業應思考如何推動有效的減排政策,而減排政策的政策目的,是利用經濟誘因促使企業自主進行綠色轉型[1],包括碳權交易、獎勵機制、綠色金融以及碳稅優惠的機制等。透過市場機制與經濟誘因,將為企業帶來新的機會。

 
(一) 利用碳減排措施取得碳權
在符合各國規範的前提下,企業可以透過減排措施或投資減排項目取得碳權,並在碳交易市場進行碳權交易,獲取利潤[2]。舉例來說,依據碳交易市場的普遍交易機制,在「總量管制」制度下,政府設定國家的整體排放量後,會依據企業的行業類別及碳排放量給予排碳配額,通常碳排越高的產業,免費配額將越少。對於「總量管制」企業一般會採取內部的減排措施,會透過投資減排項目換取碳權用以抵扣,以期自身的碳排放量不會超過所獲取的配額;當企業的減排措施加上得認證的扣抵額,不足以讓碳排放量低於配額,企業則需透過碳交易市場中向其他低於碳排放配額的企業購買碳權。相對的,若企業的減排措施實施得宜,能使自身的碳排低於配額,則將獲取碳權,並可在碳交易市場交易[3]
例如歐盟市場(目前世界最大的官辦碳交易市場)[4]以及許多台灣企業實際參與的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均為世界知名的官辦碳交易市場,例如鴻海公司自2013年起即參與深圳碳交易的試點市場,透過提升能源管理效率、投入再生能源建制等措施在交易市場中獲利[5];又如台灣水泥公司,透過水泥窯焚化廢棄物處理之技術換取扣抵額,用於抵銷其高出總量管制之數額,並將多餘的配額進行交易[6]
除官辦的碳交易市場外,企業也可以透過所謂自由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購買碳權用於抵銷自身碳排,有許多知名企業,如甲骨文、微軟等皆為常見的購買者[7]

 
(二)透過投入法規創造綠色市場
移動交通工具向來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來源,加州政府透過制定先進汽車潔淨計畫(Advanced Clean Cars Program, ACC),針對減少交通工具的碳排訂定了一系列措施,並設定2035年在州內販售的一般交通工具及輕量卡車必須達到100%零碳排的目標,並設定了2045年中型與大型商用卡車的零碳排目標。
ACC最為成功的案例莫過於「零排放計畫」(Zero Emission Vehicle, ZEV[8]ZEV主要在規定於特定州內(除加州外,還有13個州加入或有類似ZEV獎勵之計畫)所販售的交通工具,必須具備有一定的零碳排比例,該比例並逐年遞增(2021年為12%2022年增為14.5%),在超過一定比例後,車廠可得到ZEV 憑證並可出售與其他未達零碳排比例的車廠以賺取獲利。[9]
ZEV機制造就了特斯拉(Tesla 2020Q2約有4.28億美元收益來自於ZEV Credits交易)與其他致力於電動車製造開發的車廠在財務上的巨大成功,並同時帶動了電動車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及獲利[10]。企業利用「經濟誘因」進行產業佈局,投入如電動車、環保材質、節能設備、再生能源等與減碳目標相輔相成的產業,未來亦將成為企業的重要投資方向。

 
(三)透過綠色轉型吸引投資
在綠色經濟時代,企業是否有具有明確的淨零排放策略及完善的減排管理,已成為投資人對投資標的投資前的重要考量,例如Climate Action 100+等大型全球投資機構組成的綠色投資團隊,即透過企業財報揭露之氣候風險因應表現來決定是否投資[11];又如美國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推出的道瓊永續發展指數(DJSI),每年就治理與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評估全球知名企業為永續發展所做的努力,DJSI 對於企業永續發展程序的評估,亦成為投資人的投資指標,2021年台灣共有30間企業入選,其中包括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綠色表現突出的台灣科技企業[12]
 
(四)爭取政府補貼及抵銷額度
隨著2015溫體法上路後,台灣政府相應推出了溫室氣體抵換管理辦法,企業可透過減排成果與專案抵換計畫,進行碳排抵換並獲取政府補助[13]。截至去年底共有85個專案項目正在進行,政府共核發超過11百萬噸的抵換額度,並投入數千萬的獎勵經費[14]。如台北的101大樓,藉由參與專案計畫,除得到政府經費補助亦獲得2公噸的抵銷額度[15]
但台灣目前的抵換制度規模過小,無法獲得企業普遍迴響,現行台灣企業的轉型動力主要還是來自於跨境的法規遵循與供應鏈的要求。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閱<當代法律>雜誌,20226月,第七期。

 
參考資料:
 
[1] 國際環境公約有別於一般立法採用高壓控制手段(command-and-control),而是透過「違規成本大於合規成本」的設計來迫使企業選擇合規,多數的環境立法均導入「大於合規成本之經濟誘因」(incentive-based)來引導企業自主轉型。企業有可能因為合規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穫,還能同時達成立法者的立法目的。
[2] 京都議定書下承認得用以抵換之減排項目有再依發展項目之對象區分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中國家,前者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後者稱為Joint Implementation。
[3]舉例來說,2021年之碳排放總量約為15.7億噸之配額並以此作為碳總排放量配額上限,而在2021年設定的減碳比例為2.2%(即對比2020年的總量遞減2.2%,約4,300萬噸),並每年遞減的減碳比例(2020年遞減比率為1.74%),最終需達成歐盟氣候變遷法所設定嚴格減排目標。另外,特定產業的固定排放源(covered installations, 分為A, B, C三類)還必須逐年扣繳上一年度的之排放額度,以確保大宗排放源得以更積極地完成減碳目標。其他未被歸類的產業將會得到一定免費的配額來參與機制。歐盟的碳交易機制依照推進時程,目前自2021年起已進入了第四期(Phase 4),並將碳交易機制貢獻的目標設定為2030達成2005水平至少61%的減排目標,並增加市場穩定保留額(MSR),來防止機制之濫用,足見碳交易機制為歐盟達成氣候中和目標最重要之工具之一。
[4] 據統計,20221月歐盟碳交易市場的總值約為7690億美金,佔世界所有碳交易市場總值之90%,20222月的碳價已達到96歐元/tonne,已逼近100歐元大關,為2020平均碳價的2.5倍。
[6] 天下雜誌報導https://www.cw.com.tw/amp/article/5118653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
[7] 截至2021年,歐洲共有19個會員國有課徵碳稅,2021年,歐盟會員國的平均碳稅約為36歐元/CO2e,平均涵蓋了約34%的溫室氣體排放。
[9] 舉例來說,特斯拉在2017-18年間共賣給Toyota超過88,000ZEV Credits(相當於22,000台電動車產生的Credits)。
[10] Zero-Emission Vehicle Credit Balances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30766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

[11]  INVESTORS DRIVING BUSINESS TRANSITION https://www.climateaction100.org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

[12] 道瓊永續指數|台灣30家企業入榜 半導體又強又永續,Intel、三星不是對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988?template=transformers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

[13] 溫室氣體抵換管理辦法設有追溯條款獎勵企業先行減碳,減碳要求之可溯及既往計算先行計畫所獲得之配額。
[14] 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 https://ghgregistry.epa.gov.tw/ghg_rwd/Main/ghg_Offset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

[15] 創首例!北市府與101大樓 取得住商部門微型抵換專案碳權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820997 (最後瀏覽日:20225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