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長朱宸佐專欄

本文將探討DeepSeek的崛起如何衝擊全球AI生態,分析其採用的技術策略與數據優勢,並比較中美兩國在AI發展上的資源與思維差異。
同時也將深入探討由DeepSeek引爆的開源與閉源路線之爭、隨之而來的數據安全與國安隱憂,以及台灣在建立「主權AI」過程中,面對數據、算力與模型選擇等方面的挑戰與困境。這場由DeepSeek掀起的波瀾,正預示著AI產業將從單純的性能競賽,轉向更複雜的生態與戰略佈局。
一、DeepSeek:震撼全球AI生態
DeepSeek的誕生為全球AI發展帶來震撼,特別對美國矽谷而言,不僅是技術事件,更是心理與戰略的衝擊。這是第一次,美國核心業者認知到中國AI的崛起已非遙不可及,甚至在某些層面呈現超越態勢。

DeepSeek並未採用全新技術架構,而是運用「蒸餾」(distillation)技術,從大型語言模型中萃取優化後的參數,達成低成本、低能耗的模型運行,展現高效部署潛力。這正是中國擅長的「模仿優化再創新」策略,以既有技術為基礎進行升級並快速產業化。

更重要的是,DeepSeek在資料面具有雙重優勢:一方面透過蒸餾技術間接整合了西方語料成果,另一方面擁有中國14億人口產生的龐大中文語料,這些都是矽谷難以取得的寶貴資源,使其在語言模型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DeepSeek具備兩大優勢:中國龐大的語言資料庫與蒸餾技術下的西方語料成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二、美國科技圈的資源與思維落差
矽谷未採取類似路徑,根本原因在於「不缺資源」。據史丹佛HAI2024年AI指數報告指出,美國AI公司獲得的私人投資高達672億美元(約新台幣2.15兆元),遠超中國的77.6億美元(約新台幣2,483億元)。OpenAI、Meta、Google等公司可無須考量資源限制,採取「大模型路線」,將發展重心放在參數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的AGI系統上。
相對而言,DeepSeek雖未打破技術邊界,卻促使矽谷重新反思:AI的進步,是否一定要倚賴巨量資本與算力?模型規模越大是否就越有效?這些問題隨著Nvidia股價因DeepSeek公布模型當天暴跌17%,市值瞬間蒸發近6,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後,更引發關注。投資者開始質疑:高價GPU需求是否仍具可預期成長性?
三、開源與閉源之爭
隨著DeepSeek誕生,AI發展正式進入「開源vs.閉源」的對決時代。

OpenAI、Google、Anthropic等模型屬於封閉架構,提供API介接,但不公開內部訓練資料與模型參數,使用者須支付高額費用且微調能力受限。相較之下,DeepSeek完整開放模型權重、訓練方式與架構,讓開發者得以進行本地部署與客製調整,特別有利於中小企業、新創企業與開發中國家。

儘管開源模式無法像閉源模型般仰賴API授權獲利,但其背後有另一種經濟邏輯——建立「生態系鎖定」與「影響力經濟」。透過開源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與貢獻,進而建立強大的社群網絡。例如NVIDIA的CUDA平台,藉由長年對開發者生態的耕耘,打造出無法輕易轉移的高黏著度生態圈。DeepSeek亦在複製這套模式。

此外,開源模型也具地緣政治意涵。在AI主權競賽中,DeepSeek的崛起將加深中國模型於全球的影響力,尤其對尚未建構自有語言模型的開發中國家而言,其免費、可本地部署的特性將大幅降低進入門檻,重塑全球AI格局。
資安與國安:隱形的信任戰場
然而,DeepSeek的發展也引發隱私與國安疑慮。台灣、美國等政府機構相繼禁止公部門使用DeepSeek,主要擔憂其用戶資料可能落入中國政府掌控。DeepSeek雖列出隱私政策,但在數據儲存、查詢機制、第三方分享上皆模糊,缺乏完整保障。

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三章賦予政府調閱權限,使得外界對於模型資料是否安全、是否會被用於情報用途產生疑慮。若DeepSeek未如TikTok般於境外建立資料孤島,資安及國安疑慮短期內難以解決。

然而,短期內,DeepSeek更傾向持續擴張全球市場與收集訓練數據,而非為特定市場進行分散式部署,這也使其在國際化進程中面臨信任挑戰。(延伸閱讀|「抖音」有背後靈,民眾卻無感?宣導個資安全從網路詐騙下手)
台灣「主權AI」建構的挑戰及困境
台灣在AI硬體領域具全球優勢,從晶圓製程到伺服器組裝皆居世界領先地位。然而,軟體與語言模型發展則相對薄弱。面對AI主權競爭浪潮,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皆已啟動本地語言模型建設,而台灣亦自2023年起推動TAIDE主權模型計畫,採Meta的LLaMA開源模型進行繁體中文訓練。

然而,TAIDE仍面臨三大挑戰:

訓練資料不足:繁體中文語料有限,且法律未清楚授權語料使用,導致資料取得困難。
算力資源不足:政府僅採購百片GPU,難以與韓國萬片級或OpenAI數十萬片級規模相比。
仰賴第三方模型:台灣無自建語言模型,須以LLaMA等架構為基礎,存有潛在資安、國安與隱私風險。
結語:在競逐與風險中找尋平衡
DeepSeek的出現,象徵全球AI發展將從閉源壟斷走向多元化競爭,也重塑AI產業從「性能競賽」轉為「生態競爭」。其中國背景與資安及國安爭議,將迫使各國加快建構主權模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安全化。

對台灣而言,唯有面對軟體落差,補足資料不足、算力資源不足及仰賴第三方模型進行開發等三大挑戰,並在開源與國安之間取得平衡,才能鞏固自身在全球AI戰略競爭中的地位。

未來台灣若能同時深化本土語言模型研發,並善用硬體優勢、打造可信任且具文化辨識度的AI主權模型,將能在技術與價值的雙軌競爭中,開創屬於自己的AI發展道路。(延伸閱讀|如何站上AI巨人肩膀?台灣的六個應變策略

詳文請參閱 未來城市專欄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