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判讀不到30秒 虛擬醫生幫你省下35天漫長等待

苦苦等著報告結果出爐,對病人來說是漫長的煎熬。現在,榮總放射科主任郭萬祐導入AI輔助門診,把腦瘤診斷時間大幅縮短,檢查當天就能得知病況,更翻轉放射科醫師未來可能被AI取代的預言。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去年才在《AI新世界》書中點名,放射科醫師是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十大行業之一。

台北榮總放射科主任郭萬祐似乎不怕,他開設「AI神經影像輔助門診」要挑戰這個大預言。

郭萬祐解釋運用AI前後的變化。

目前,病人是否罹患肺癌,都要經過胸腔科醫師排定檢查,透過肺部電腦斷層掃描(CT)、腦部磁振造影(MRI)、核子醫學的骨骼掃描3步驟確診。

但肺部結構很特殊,小的癌細胞容易跟著血流進腦部。所以標準的肺癌期別認定,還得做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

只是,患者排定MRI檢查至少要等一個月。做完檢查還需5到7天等報告,再進行第二次門診,由專科醫師決定後續治療,前前後後約一個半月。

放射科醫師得從上百張的MRI影像中,一張一張圈選病灶,計算腫瘤體積,才能決定後續是否開刀。

一般放射科醫師可能需4年訓練,加上兩年次專科經驗,才能在20分鐘做出判讀。
郭萬祐團隊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共同訓練的的臨床人工智慧腦轉移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讓醫師不到30秒就能在電腦上看到初步判讀結果。

AI準確率可比住院醫師
AI判讀結果與資深醫師有多大差距?郭萬祐現場拿起匿名患者的MRI檢驗結果來測試。

同一批MRI影像,郭萬祐找出兩處腦轉移瘤,而Deep Mets則圈出至少5個疑似腫瘤的「感興趣區」。

「現在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我寧願它敏感度高一點,」郭萬祐說。

現在DeepMets還在學習階段,準確度大約85%,相當於一個住院醫師的水準。

「初期如何判定AI演算法提供的診斷是否正確,還需要靠有經驗的資深醫師把關,」郭萬祐說。

他相信,懂得用AI的人才有競爭力,「以後可能是會用AI的醫生,淘汰不會用AI的人了。」

原文參閱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6581?template=transfo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