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國DeepSeek模型能力突破、到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美國人工智慧產業正試著在消化各方衝擊時,持續搶進下一代AI前沿發展。為何私人投資流向將成關鍵風向球?美中AI競爭下一個關鍵戰場何在?正於史丹佛大學訪問的資深研究員朱宸佐分享第一手在地解析。
從業界到官方,保持人工智慧研發的領先地位是美國一致的目標。對於如何達到,則難有共識。
中國自研模型DeepSeek-R1及先前的V3所展現的能力突破,在美國敲響警鐘。即使這不表示拜登(Joe Biden)時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失敗,也顯示既有作法不足以鞏固美國希望保持的差距。
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已在生效前夕,正式撤銷前總統拜登提出的「人工智慧擴散規則」(AI diffusion rule)。而美國工業安全局(BIS)發布的新聞稿顯示,未來幾項重點將放在圍堵華為昇騰晶片、持續避免美國晶片用以訓練中國模型等。足見華為AI晶片效能的進展幅度。
何為理想的科技政策,成為辯論焦點。但美國的關注是否放對了地方?其戒備又是否有所理據?
出口管制沒生效?美中AI能力差距縮小
AI現況變化迅速,但想檢視美中AI競賽的全景,史丹佛大學人本人工智慧研究中心(HAI)4月發布的《2025 AI指數報告》(2025 AI Index Report)是一個理想來源。
現正於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訪問的律師朱宸佐指出,報告顯示,在AI競賽中,美中互有領先之處。朱宸佐專精人工智慧法律、技術法規及數據治理,曾任夏普、鴻準等公司法務長,現為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美國拉出最大差距之處,在AI領域的私人投資金額。2024年,美國對AI砸下了1091億美元的私資金,是第二名的中國(93億美元)近12倍之多,也吃下全球企業AI投資2523億美元中的大塊份額。
前沿模型也是美國擅場。2024年間,美國機構發佈了40個前沿模型。相較之下,中國發表了15個,歐洲整體貢獻3個。
中國則在AI論文及專利數量取勝。即使在過往3年,受引用次數最高的前百篇AI論文中,美國論文佔比最高。另外,中國在工業機器人的領導地位也依然穩固。
朱宸佐指出,這其中讓美國特別感到緊張的,是美中模型能力正迅速拉近。至少在幾個主流基準測試中,雙方的落差已顯著縮小。以大規模多任務語言理解(MMLU)為例,2023年底時雙方有17.5個百分點的差距,到了2024年底只剩下0.3個百分點。
同時,開放權重模型的能力也在迅速逼近閉源模型。2024年初,頂尖閉源模型在Chatbot Arena Leaderboard上能與開源模型拉出8%差距。到了2025年初,差距僅剩下1.7%。
全文詳閱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1313